孫悅斌,男,祖籍北京,少年時成長于東城區。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。國家一級配音員,孫悅斌的聲音,獨特高昂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。從事語言工作20來年,為奧迪A6L、五糧液、國窖1573、海爾、中國銀行、中央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、中國石油、中國石化、論道竹葉青、夜宴等眾多知名廣告片配音,并為上千部外國電影和中國電影配音,被舉為中國頂尖配音大師,2005年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聘為教授。孫悅斌是目前中國大陸最頂級的配音大師之一,其聲音雄渾大氣,其尾音的運用恰好到處,無人能及,多次為譯制片配音。被譽為“央視御用配音演員”中國頂尖配音演員。
這篇文章主要是想讓那些語言愛好者,為自己的聲音找一些“模板”,以此來學習別人語言中的優點及特點,以補充和完善自己的語言,而并非純粹以聲音模仿的酷似為最終目的。有意思的是,前不久,我接到了一個外地客戶的電話,他說:“孫老師,您昨天下午錄過一個“某某”的專題嗎?”我說“沒有啊”他又說“我就說不對嗎,昨天下午我們想找您給錄一個“某某”的專題,找的是一家在北京六里橋那邊的配音服務公司,我們說要您來錄,他們說沒問題,還把您錄過的聲音小樣傳過來讓我們確認,我們一聽,沒錯,就是您的聲兒,于是把您的配音費和棚費一起打過去了,兩三個小時后,他們把您錄的聲音傳了過來,我們一聽,不對!孫老師怎么這聲兒了?越聽越像模仿秀啊,我們趕緊給那家配音服務的公司打電話,問這是孫老師錄的嗎?他們說:是!我說,那能不能讓我和孫老師本人通個話?他說:“孫老師已經拿錢走了”我們又對著他們傳過來聲音小樣聽了幾遍,還是不對啊,這不,今天我還是通過在北京的朋友找到您的電話,證實了這確實不是您錄的,這配音服務公司太不靠譜了,這不是騙子嗎!孫老師,片子要的急,您看能不能幫我們重錄一下?我說:“當然可以了,不過我想聽聽,那個“模仿”我的人錄的聲音行嗎?”“行啊,那我連他錄的那一遍和稿子一塊兒傳給您”哈!后來又有幾次同樣的事兒發生,這個人的聲音我一下就聽出來了,還是我在“大師班”教過的一個學生,名字我就不提了,畢竟他還要在這個圈兒里混,我只是覺得,他自己的聲音很有特點,條件也不錯,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,就算是“模仿秀”,也可以和客戶說明白,我的聲音和孫悅斌很像,某些方面還強過他,價格也比他有優勢,一樣會有自己的市場,但真的沒有必要冒名頂替,因為這樣不會長久,遲早會穿幫。是要為自己的聲音找一些“模板”,但絕不是找來一些“模板”的聲音,而不擇手段啊。哈哈!我真該再寫篇博文,叫《用“模板”的聲音,走“致富”的大道》點擊量肯定過萬,林子大了,啥鳥兒都有啊。唉,苦笑不得!
對一個配音工作的人來說話筒并不陌生,應該是每天都有接觸到,但如果有人問你話筒是什么,我們怎么回答呢?答案可能是麥克風,擴音器等等,我想這樣的答案對于一個配音工作了20多年的人來說,你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配音員,如果把他當做機器設備,那么我們每天面對機器人說話,完全失去了生活中語言自然表達的本能,從而進入了一中職業化的誤區,也就是潛意識中的錄音棚狀態。這種狀態是長期以來不當的習慣所致,它對于一個初學者或還沒有任何錄音習慣的人來說,是最可怕的。我們應改把他看成自己的雙手,沒有他我們還能配音嗎?話題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即使是對于一個有著豐富話筒經驗,或養成不當錄音習慣的人也不例外。因為他所處的是自然環境,而不是錄音棚;面前的是好友或親戚,而不是話筒,說的是心里想說的話,并非稿紙上的方方的字。所以,他的語言是本真的、靈動的、無技巧的、更沒有使自己聲音更好聽的念頭。然而,一個習慣也會由于不同的環境及時空而產生“不習慣”。比如,一個有著出色演技的演員,在導演、編劇以及拍攝現場所營造出的規定情景中,與對手真摯的交流;演員本真的瞬間、忘我的境界被攝影機和同期錄音設備絲毫不差的記錄下來,那一刻,演員甚至會忘記自己在表演,完全進入到角色的劇情中,真是一段完美的演繹。但當這個演員走進錄音棚為自己配音時,卻往往找不到感覺,無法還原在現場拍攝時的狀態,這是為什么呢?同樣是這段戲,同樣是這個對手,也同樣是自己演的,怎么換了個環境就配不好了呢?因為錄音棚里沒有燈光、道具、現場環境,甚至沒有對手,能看到的只有被剪輯好的畫面和一支話筒。演員的注意力也不再是與對手的交流,而是要完成畫面中自己所飾演角色的有規定長度的“口型”了。對于一個沒有配音經驗的演員來說,是從一個全身心忘我投入的表演狀態,轉變為對準口型,還原現場狀態的純技術性工作,心理及生理上都會極不適應,一時找不到感覺。這時,他就需要建立一個正確的錄音棚狀態了。有很多演員第一次進棚都是由于兩種狀態的差距,對口型技巧的陌生,加之導演及錄音環境帶來的緊張,最終放棄自己配音,要么采用同期聲錄音,要么一直啟用專業配音員為自己配音。這個例子說明,建立正確的錄音棚狀態,對于一個初學配音的人來說是多么重要。